刘再聪,男,1967年生,甘肃白银市平川区人。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经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敦煌学、汉唐史、历史地理、文化遗产等方向的研究和教学。在《光明日报》《文献》《敦煌研究》《史学月刊》《史学集刊》《中国农史》《西域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主持及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重点)资助项目1项、甘肃省社科重大招标项目等10项,主编参编《华夏文明在甘肃(历史文化卷)》《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民以食为天——甘肃饮食民俗》《敦煌吐鲁番研究》等论著10余部。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甘肃省教学成果奖等10项。2014年荣获“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荣誉称号,2017年获评“(2015-2016年度)甘肃省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6年入选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计划。
一、论文
(一)发表论文
1.《胡适与敦煌学》,《敦煌学辑刊》1996年第1期。
2.《媪围古城今何在》,《丝绸之路》1997年第1期。
3.《张大千与敦煌学》,《敦煌学辑刊》1998年第2期。
4.《隋唐时期河西地区内迁的回鹘─兼论甘州回鹘的渊源》,《敦煌研究》1998年3期。
5.《敦煌归义军政权学校教育研究》,《史学论丛》第九集,甘肃文化出版社,2000年。
6.《魏晋时期甘肃河西走廊的农业开发与技术推广》,《甘肃农业》2000年第2期。
7.《吐蕃占领时期的敦煌宗教文明》,《丝绸之路》(学术专辑),2000年。
8.《1999年不是孔子诞辰2550周年》,《光明日报》2000年2月4日。
9.《迭烈逊考》,《敦煌学与中国古代社会》,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甘肃白银发现古代岩画》,《丝绸之路》2002年第7期。
11.《关于迭烈逊渡口的几个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1期。
12.《西夏时期河西走廊的教育—以儒学和“蕃书”为中心的探讨》,《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13.《从“过境旅游点”看甘肃旅游业的发展前景》,《甘肃外事旅游文化资源》,敦煌文艺出版社,2005年。
14.《觅宝于“寻常百姓家故纸堆中”》,《甘肃民族研究》2005年第3、4期合刊。
15.《<旧唐书·李光弼传>“作堑”解》,《文献》2006年第4期。
16.《从吐鲁番文书看唐代西州县以下行政建制》,《西域研究》2006年第3期。
17.《<京师图书馆月刊>为习惯称呼》,《读书》2006年第9期。
18.《村的起源及“村”概念的泛化—立足于唐以前的考察》,《史学月刊》2006年12期。
19.《西夏庙学制及相关问题考论》,《西夏研究》第三辑,2006年。
20.《试论<唐律疏议>中对“疾残”人的政策》,《江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21.《唐朝“村正”考》,《中国农史》2007年第4期。
22.《唐四镇地区基层行政治理研究—以于阗、龟兹两地村坊制度为中心的考察》,《西域研究》2008年第3期。
23.《甘、宁、青地区的水运航道—甘、宁、青水上交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1期。
24.《敦煌讲唱文学对戏曲的影响探析》,《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25.《唐朝“村”制度的确立》,《史学集刊》2008年第2期。
26.《敦煌咒愿文刍议》,《社科纵横》2008年第4期。
27.《从甘博藏<报父母恩重经变>看唐、宋洗儿风俗》,《西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28.《试论景泰境内黄河渡口的两个繁荣期》,《景泰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
29.《精细而能见其大》,《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第2期。
30.《畤祭与秦人“天下共主”意念的萌芽》,《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31.《说河西的墼—以敦煌吐鲁番出土材料为中心》,《华夏考古》2009年第2期。
32.《唐宋敦煌染料与紫服制度的被突破—以P.3644为中心》,《南京师大学报》2010年第5期。
33.《“在田野者为村”—以<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农史》2010年第1期。
34.《从出土文书看汉唐基层行政制度在西北边疆地区的推行》《敦煌文化论集》,(香港)东亚文化出版社,2010年。
35.《研究、教学与敦煌文化产业》,《敦煌文化论集》,(香港)东亚文化出版社,2010年。
36.《“有成例者易循”》,《西夏研究》2011年第1期。
37.《唐西州里正铨拟、上直与县吏分片管理制度》,《西域研究》2011年第2期。
38.《居丝绸之路古道 开“丝绸之路学”课程》,《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年第3期。
39.《从防“河冻”看明朝与北元势力之消长》,《河西走廊人地关系演变研究》,三秦出版社,2011年。
40.《从“慕道”到“归化”:唐正州内迁归化部众居住区的“村”制度》,《学术月刊》2011年第9期。
41.《“炳灵寺”得名臆谈》,《西夏学》第七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42.《花儿岔 青沙岘 迭烈逊》,《高台魏晋墓与河西历史文化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12年。
43.《丝绸之路甘肃段的历史地位》,《甘肃日报》2012年7月18日。
44.《敦煌学百年教学史(一)》,《丝绸之路》2012年第18期。
45.《敦煌学百年教学史(二)》,《丝绸之路》2012年第20期。
46.《敦煌学百年教学史(三)》,《丝绸之路》2012年第22期。
47.《居延里程简所记高平媪围间线路的考古学论证》,《甘肃省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48.《敦煌文化与华夏文明的传播》,《光明日报》2013年4月11日。
49.《甘肃历史文化资源与华夏文明》,《丝绸之路》2013年第6期。
50.《从敦煌<荣亲客目>文书看唐宋婚俗中的“添箱习俗”》,《bat365登录入口学报》2013年第4期。
51.《敦煌算经概述》,《陇右文博》2013年第1期。
52.《靖远起义是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梁精神与甘肃红色化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
53.《<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卷号索引》,《吐鲁番学研究》2013年第2期。
54.《回归大历史 改写“伤心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2月28日。
55.《“图”“画”说史:方志地图与国家舆地图绘制方法的分流及回流——以<安西采访底本>附图为中心》,《西夏研究》2014年第1期。
56.《华夏上古传说史源头诸问题试探》,《丝绸之路》2014年第14期。
57.《甘肃历史文化是丝绸之路文明的灵魂》,《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9月17日。
58.《黄河岩画:来自远古文明的呼唤》,《甘肃日报》2014年12月9日。
59.《居延里程简所记高平媪围间线路的考古学补证》,《吐鲁番学研究》2014年第2期。
60.《仇池山历史人文地理特征与氐杨政权时期的仇池山交通》,《金塔居延遗址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14年。
61.《<甘肃巩昌府会宁县乡土志>点校》,《古代钱币与丝绸高峰论坛暨第四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62.《“知性”相通:敦煌与佛教的中国化》,《历史教学》2016年第20期。
63.《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见中古基层行政体系》,《吐鲁番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64.《彩陶之光:大地湾寻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1月17日。
65.《华夏先民“西游”与汉唐引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2月16日。
66.《敦煌及甘肃与“丝绸之路”及世界文明之关系》,《敦煌文化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16年。
67.《建国初bat365登录入口敦煌学、简牍学发展琐记》,《斯文不坠在人间——李庆善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文集》,北京联合出版社,2017年。
(二)转载论文
1.《村的起源及“村”概念的泛化—立足于唐以前的考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7年3期。
2.《唐朝“村正”考》,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8年第2期。
3.《唐四镇地区基层行政治理研究—以于阗、龟兹两地村坊制度为中心的考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8年6期。
4.《甘、宁、青地区的水运航道—甘、宁、青水上交通史研究之一》,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2008年第4期。
5.《大地湾遗址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新华文摘》2017年第4期。
二、科研项目
(一)主持项目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朝“村”制及西北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研究》(07XZS004)。
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朝“村”聚落形态与基层行政制度“西进化”历程研究》(12XZS008)。
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点)项目:《敦煌算学文献研究》(12JHQ007)。
4.甘肃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唐宋变革视野下的敦煌历史与社会》(【2010】176号)。
5.甘肃省教育厅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唐朝“村”制及西北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研究》(0701-14)。
6.bat365登录入口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唐朝“村”制及西北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研究》(NWNU—QN—06—17)。
7.bat365登录入口教学改革项目:《敦煌学教学史(1900-2000年)——以bat365登录入口为中心》(2008年)。
8.bat365登录入口教学改革项目:《敦煌学教学史(1900-2000年)——以20世纪80年代敦煌学培训班为中心》(2011027B)。
9.bat365登录入口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敦煌算学文献研究》(2012—2013)
10.横向课题:《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2014年)
(二)参与项目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西北乡村政治与公民参与问题研究》(05BZZ009)。
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天水麦积山石窟洞窟题记释录与研究》(13BKG018)。
3.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招标项目:《甘肃省华夏文明之源例证研究》(13ZD04)。
4.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考古新发现的伏羲女娲图像整理研究》(14YB046)。
5.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省在古“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研究》(15YB026)。
三、专著
(一)主编
1.《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
2.《民以食为天——甘肃饮食民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
3.《华夏文明在甘肃》(历史文化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
4.《敦煌吐鲁番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年。
5.《考古学民族学教学与研究》(第一辑),甘肃文化出版社,2017年。
(二)参编
1.《甘肃教育史》,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
2.《敦煌学教程》,商务印书馆,2007年。
3.《西北开发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4.《西北边疆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5.《新国学三十讲》,凤凰出版社,2011年。
6.《历史学本科专业学习指南》,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
7.《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甘肃卷),中华书局,2013年。
四、获奖
(一)科研奖项
1.《甘肃教育史》获甘肃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年)。
2.《民以食为天》获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三等奖(2010-3-05/3)。
3.《唐朝“村”制及西北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研究》获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三等奖(2010-3-04/1)。
4.《唐朝“村”制及西北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研究》获甘肃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3.3.22)。
5.《华夏文明在甘肃》获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一等奖(20142012)。
6.《华夏文明在甘肃》获甘肃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6.8.30)。
7.《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立法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获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2016KYCG-004)。
8.《bat365登录入口敦煌学教学史》获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2016KYCG-196)。
(二)教学奖项
1.2012年,甘肃省教学成果奖(教育厅级):《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敦煌学本科教学的探索和实践》(20113022)。
2.2014年,甘肃省教学成果奖(省级一等奖):《敦煌学课程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教育有机融合的探索与实践》(20131015)。
五、荣誉称号
1.2008年,被评为“bat365登录入口第四十九届教育实习优秀指导教师”。
2.2009年,被评为“第七届‘挑战杯’甘肃省老员工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3.201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
4.2017年,被评为“(2015-2016年度)甘肃省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六、主讲课程
1.本科生课程:《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中国史学史》、《中国(古代)经济史》、《敦煌学》。
2.研究生课程:《中国社会经济史》、《敦煌吐鲁番文书精读》、《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专题》、《西北出土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