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员工社会实践系列报道(二)】生命不息,追忆不止——河西移民的生活变迁口

发布者:李雪发布时间:2019-09-23浏览次数:292


     左宗棠曾说:“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读书如此,在行走、聆听的过程中亦当如此思考。

     改革开放初期,河西走廊是甘肃省重要商品粮基地,且大片荒地有待开垦,而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定西仍有部分地区干旱缺水、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人民生活贫困,是全国连片最贫困地区之一。为解决定西贫困人民的生活、生产难题,1982年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定西大量贫困人口迁往河西地区。此次移民是有组织的开发性扶贫,也是自愿移民,对迁移人民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基于此,我们开展了对改革开放以来河西移民的家庭生活变迁口述历史调研,深切感受在自愿移民政策下底层人民的抉择,迁移前后生活的变化。

    此次社会实践我们选取了河西地带典型的移民村,分别是酒泉市瓜州县梁湖乡的岷州村与酒泉市敦煌市转渠口镇的定西村。我们背着行囊于713日出发,724日返回兰州。此次成果为:两个移民村共采访34个人,采访时长共计33个小时,一次稿二次稿整理共计45万字,完成主题论文一篇。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在实践中重要的是能丰富人生阅历,增加生活经验。

   “十年九旱,根本没有水”,“下一次雨,存一点儿水”是河西移民对定西老家的印象,这是一种久存心底而又深痛的记忆。在定西山区农民的生活只是靠天吃饭,正是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大多数人选择来到河西。河西的环境在我看来依然艰苦,而这茫茫戈壁却是移民们的希望。714日早晨六点多到达瓜州县。并在当日前往定西村,住在当地村支书家里。热情的村民不仅为我们提供住宿,而且还有水源。他们用的自来水定时接取,在用水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每天为我们接上一大桶干净的水供我们使用。这让我们万分感动,更加深切感受到水源来之不易,亦倍加惜水。

     719日,我们乘上前往敦煌的列车,展开了为期五天的访谈、调研。定西村的村民大多是九十年代搬迁于此。谈及刚搬迁之时的生活时,他们的眼神总是盯着一个地方,陷入回忆中,有人沉默之久只会摆摆手告诉我们那段日子太苦,他们黝黑的面庞,干涸的唇裂,我们不忍追问。也有人愿意与我们倾诉,犹记得一位婶子提及他们刚来修住房时,孩子太小没人照看,他们就在一边搭建房屋,在另一边地上刨了一个坑,垫上东西,将孩子放在坑里,风沙大得连孩子的脸都看不清。

    在一片戈壁滩上,风沙会迷了人的眼睛,但动摇不了他们征服戈壁的心,有人说:“别人能生活下来,我相信我也可以。”在这里也见不到动土修房看日子的迷信,人们只会说:“有时间就是好日子。”他们黝黑的面庞透露着对生活的坚定,我们深受其感染。作为农民,始终透露着踏实的气质,这也正是我们读书所需要的。(文/2017级历史学1班 王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