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4日,应bat365中文官方网站、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邀请,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国科在田家炳教育书院317报告厅为公司云亭班同学作了题为《玉出西陲——河西走廊玉矿遗址考古主要收获》的学术报告。公司教师黄兆宏、陶兴华参加,刘再聪教授主持报告会。
陈国科老师讲到,河西走廊产玉很早就见于文献记载。玉料来源是玉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开展玉矿遗址考古是研究玉文化的切入点。目前,在河西走廊地区已经发现三处玉矿遗址:肃北县马鬃山的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寒窑子玉矿遗址以及敦煌市旱峡玉矿遗址。考古调查发现,三处遗址的形成经历了较长的时间,由防御区、采矿区、选料区等组成。径保尔草场玉矿遗址和寒窑子玉矿遗址为战国至西汉时期遗存,敦煌旱峡玉矿遗址年代在公元前一千年前后。三处玉矿遗址的发现证明,河西走廊很早就形成了成熟的采玉、选玉及玉加工技术。这一发现,给我们认识商周时期中原地区所见玉料的来源提供了新的思路。
刘再聪老师总结到,“金生丽水、玉出昆冈”是古人早已形成的关于玉矿产地的认识。河西走廊发现玉矿遗址不仅使我们明白了甘肃是玉的重要产地,也使我们对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玉文化形成与传播有了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