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小宁老师为公司丝绸之路文明基地班员工作学术报告

发布者:李雪发布时间:2023-05-03浏览次数:32

2023年5月2日,应bat365中文官方网站邀请,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南佐遗址联合考古队队员张小宁老师,在庆阳南佐遗址考古工作站为公司师生作了题为《甘肃庆阳南佐遗址考古新发现》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王祥伟教授主持,张倩云、任雪杰老师及bat365中文官方网站文物与博物馆专硕实习生2021级丝绸之路文明基地班12名本科生参加了此次报告。

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坐落于泾河一级支流蒲河左岸的董志塬西部,1957年调查发现,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8、90年代,考古工作者们对南佐遗址展开过多次发掘,收获颇丰。2021年、2022年,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南佐遗址展开第三阶段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收获,确认南佐遗址是一处仰韶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大型高等级中心聚落,碳十四测年结果为距今5100—4700年(资料来源:中国考古网)。2023年3月,甘肃庆阳南佐新石器时代遗址入选2022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

报告开始前,张小宁老师首先对公司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带领师生参观了南佐遗址现场及文物陈列室在考古现场张老师向大家介绍了由9座夯土台围成遗址核心区位置面积约30万平方米)、由窑洞式建筑组成的普通居住区的概况,同学们因此对南佐遗址有了初步了解;在南佐遗址考古工作站的文物陈列室中,张老师详细介绍了出土各类陶器及陶片遗存,并同学们分享了文物修复的过程方法。

报告伊始,张老师介绍了南佐遗址的地理位置历次考古工作的重要发现,以及新一轮考古工作应当如何开展报告中,张老师展示了南佐遗址考古工作的五个主要收获明确了遗址范围和布局发现了由9座夯土台及其环壕围成的遗址核心区;发现了布局严整、中轴对称“宫城”;发现了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大型宫殿建筑;“宫城”区出土了大量制作精良的高规格器物;在黄土高原首次发现大量炭化水稻。张老师认为,南佐都邑性中心聚落的发现,证明距今5000年前后陇东地区已经进入早期国家阶段,对于客观认识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尤其是陇东地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报告结束后,张老师热情回应了与会师生提出的问题。王祥伟教授总结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土,将尘封的历史景象展示出来,有助于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开展南佐遗址进一步的考古工作,不仅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意义非凡,而且有助于更好认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漫漫历史长河,积淀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也激荡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通过本次报告,师生们对南佐遗址的发掘现状和重要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